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

[文章] 閱讀與寫作相關文章

閱讀與寫作

親子天下 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862


二○○六年,台灣開始參加以小四學童為施測對象的PIRLS國際閱讀素養評量。最近一次公布的結果,狠狠敲了教育界一記警鐘。

在這個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(IEA)所主導的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」,四十六個參加評量的國家裡,台灣排名二十二;而過去一度被視為「文化沙漠」、與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,卻從先前的第十四名,五年後躍升至第二名。尤其最值得警醒的是,台灣小學四年級的孩子,因興趣而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比率,在所有參與國家中敬陪末座,僅二四%。

若仔細看PIRLS的題目,會發現它不是考實質內容,而是考思考能力。這個結果明白告訴我們:今天若有個國際比賽,比賽項目是「誰能馬上從網路上判斷資料價值,並把它整理好」,我相信我們會輸!因為我們會抓資料,可是不會判斷。倘若絕大多數國民都是如此,怎不影響國際競爭力?

PIRLS閱讀素養研究,不是單比學生測驗分數,而是包含學生、家長、教師、校長、課程等五大層面,所以可一窺各國學生的閱讀態度、父母閱讀習慣、教師閱讀教學、學校的閱讀教學政策、整體閱讀課程安排等等。

在五個指標中,有一項「參與學校與生活中閱讀社群活動」的指標,其實講的正是討論分享。問卷裡會讓孩子勾選「這個星期有沒有看過(學校課程以外)書」、「會不會跟爸媽、同學或老師討論書裡內容」。所以PIRLS不光是只看分數,更是在看整體:看各國在何種環境下培養孩子。

PIRLS把閱讀分為兩個歷程:基本的「直接歷程」、需要高階思考的「解釋歷程」。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通過率有七三%,但在解釋歷程通過率就直落到四九%,連一半都不到。這表示台灣的孩子,對知識能侃侃而談,但卻缺乏歸納推論、詮釋整合、評估批判的能力

PISA的閱讀結果,前三名依序是韓國、芬蘭、香港。PISA也把成績分布分為六等,台灣學生落在最高分組的比率為四‧七%,香港為一二‧八%,是我們的三倍;韓國為二一‧七%,足足是我們的五倍之多。我們孩子的閱讀力,可能將成為四小龍之末。

閱讀,就是「自學能力」

閱讀,就是「自學能力」,也是「思考能力」。閱讀的核心,在於思考。很多老師覺得,閱讀理解策略這東西,和他過去所?的差距太大。在台灣的國語課裏,老師教「寫摘要」時,竟然有要孩子把標準答案填入正確格子裡的現象。我們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,並代替作者告訴孩子,說作者的意思就是這樣,這其實不是閱讀。

為什麼孩子的閱讀興趣會被剝奪?正是因為本來應該讓孩子「投入、對話」的閱讀課,我們卻極少讓學生去感受「主角的感受」,沒讓學生有機會對話,孩子沒有省思過這本書是否滿足自己的期望,也不知如何向別人介紹這本書,甚至問問自己「假如我是作者,可以如何續寫發展……」


2009/11/6 國語日報
專家建議推閱讀重思考 課程活動應減少

 為了推動閱讀,教師常挖空心思為書籍設計問題,甚至結合藝術和社會領域教學,整堂課排滿活動,但學生是否有時間停下來思考?全國各縣市教育局處推荐的「閱讀典範教師」教案日前公布,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開始「回歸閱讀」,例如,讓學生隨手有喜歡的書、安排空閒時間看書等,減少頻繁的活動,學生反而愛上閱讀。

 長期推動閱讀教育的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指出,許多教師推閱讀,常急切的想讓學生學習新知能,例如反覆做修辭和譬喻的練習,反而扼殺對閱讀的興趣。她認為,應該符合學生需求,才能永續經營,即使每天讀二十分鐘也會有效果。

 柯華葳說,不管教學作法或目標應該都要緊扣閱讀,她以一個教案為範例,教師從閱讀情緒、生命教育的書開始,有系統的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名人傳記、少年小說,最後讓學生寫自己的傳記小書。

 閱讀最重要是要「教思考」,但教師在帶領時常給標準答案,代替作者告訴學生書本的意義,也剝奪學生說話權利。柯華葳建議,可從分享、討論做起,教師最好能鼓勵學生說出兩種心得或角度﹐學生就能認真理解文意﹐練習思考。

2009/11/25 國語日報
資訊時代 洪蘭:思考力勝過背誦

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昨天在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上,以「終身閱讀」為題演講指出,過去的教育都是教學生背誦,但現在資訊發達,很多知識都可以從網路下載,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思考和整理。

 洪蘭指出,以前推動閱讀,很多家長都會說:「教科書都背不完,哪有時間讀課外書?」其實知識只分「有用」和「沒有用」,並沒分課內和課外。每個人無法歷經每件事,學校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教給學生,因此,教會學生閱讀,遠比教會知識更重要


25縣市閱讀典範教師總評--讓閱讀「回歸閱讀」
作者:柯華威  出處:親子天下
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839

好的閱讀課程規劃,值得鼓勵的標竿教學,應該符合五個標準:
一、老師在閱讀課程中,是否讓學生學到新東西,開拓學生知識的視野。但這「新東西」要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,語文課已經反覆教授、可能妨害學生閱讀興趣的「障礙」

二、所有的設計,是讓學生更有興趣閱讀、更想要持續讀。

讀報運動的正確運用

三、閱讀課應該是學生為主,而非以老師為主。我看到太多老師「教到不行」。老師把活動布滿了整堂課,從第一分鐘就開始塞滿了。我曾經讀到一份教案,一堂課下來活動頻繁到,我懷疑學生沒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。

四、課程的設計是否能持續。期待「永續經營」可能有些誇張,但要讓一個課程能持續進行卻是重要的。很多老師的教學活動,是把每本書都做成ppt,然後設計很多問題,把一本書跟九大領域都拉上關係,每本書都要做一份教案,我覺得這是不能持續的,因為老師做太多,太累了。

五、老師在設計閱讀課程時,應該要學會如何「評估成果」。我覺得可以學習的案例,像是苗栗的梁語喬老師:「經過三年,學生每個月至少會看完一本新書;看到新書、喜歡的書會很開心,想趕快借走;會和好朋友分享書。」這位老師從目標到結果,就是乾乾淨淨,只著重閱讀本身

另一種方式像是個專題,很清楚以閱讀為主,其他領域知識為輔,但教學目標和做法都緊扣閱讀。例如台北市的董燕菲老師,雖然也是扣生命教育的主題,但是她的目標和做法仍然緊扣著「閱讀」,她從閱讀情緒、生命教育的書,有引導的帶領孩子閱讀大量名人傳記、少年小說,最終讓孩子寫出一本自己的傳記小書。出於書,也回歸到書,同時又練習到了寫作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範例,目標和教學軸心非常清楚。


簡媜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談寫作

作者:親子天下編輯部  出處:親子天下Web Only

透過一些聊天互動,增加他的「感受力」

譬如說,有一次我們在吃點心的時候,我問搖頭丸:「ㄟ我問你一種情況,如果說有一天你長大了,老闆交給你一份工作,你花了心思去做它,把這個報告交給老闆時,他翻都沒有翻,就當著你的面把你的報告摔在地上,說你做這什麼報告,那你怎麼辦?」


姚頭丸當場回應:「我殺了他!」你看到他開始進入那種情緒。我說那你什麼事情都用「殺了他」解決,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嗎。他當然知道不行,就說:「不幹了我辭職了。」


我又問「可是你要知道你那時候的狀態是你已經結婚,你家裡有三個小孩……。」


設定一些無奈的狀態跟他討論,因為人生有很多時刻你不能夠只有一種選擇,或只顧「自己的感受」。
這是一種生活上的練習,設定一些現場,讓他感受那個虛擬的現場的情況,學習從中做出選擇。現在孩子的經驗很有限,他們的人生閱歷比我們慢,如果讓他的感受能夠慢慢的擴展,他能夠體諒到別人的感觸,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。這不僅是一種寫作的訓練,也是為人處事的訓練。

朗讀好的文字,也是感受力的訓練。因為讀出來便更容易滲透到你的內心。讓孩子自己去把它讀出來的時候,會比較容易進入到那種感情裡面。


我也建議,老師碰到比較好動坐不住的小孩,學習成果比較低時,可不可以不要罰寫或處分,而是給他一台錄音機,讓他讀好的文章,錄下來。當他專心讀的時候,其實就已經進入到這一篇文章裡面了。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1.為何最近如此積極的推動閱讀-原來是因為參加"國際閱讀素養評量"這個事情後的效應

2.閱讀很重要,需要你的思考,如果只是像速食般,隨意看看,那乾脆就不要看了吧~

3.科技資訊發達,造就孩子對聲光的需求加大,其實也是影響孩子閱讀的原因之一

4.閱讀起於自然行於自然,為了政策推動"看書",那樣真的沒有樂趣,讓孩子能發現"書"真的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東西,我想你的閱讀風氣引導就是成功了。

5.其實自己也是不愛看書的,因為很多字黏在一起,看久了就會頭暈,我想這或許是以前的我不愛看書所留下來的遺毒吧,但上了高中,因為辯論社社團的關係,常需要找資料,蒐集大量的事證,與同學、學長討論,或許是如此,看書的耐心才有所增加,才慢慢的會找些書來看。如此看來,有活動的需求,其實也是引導閱讀的方式之一。







...

HEMiDEMi Technorati Del.icio.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

0 意見: